你怎么知道我去华师毕业展了

  5月20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4届毕业作品展在学校手球馆开幕,校党委书记王斌伟到现场观看作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阳成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许钦松,青苗画家计划策划执行人、广州市美术家协主席团成员方旭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关雪仑,我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连泽纯,本科生院院长张学波以及美术学院师生共计300余人参加开幕式。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朝阳宣布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4届毕业作品展正式开幕。

  当天上午,王斌伟来到手球馆展馆观看毕业作品,并与指导老师和学生作者进行交流。在听取师生对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时长以及运用技法的介绍后,王斌伟对作品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阳成伟在致辞时表示,每年的毕业展已成为美术学院展示人才培养成果的品牌窗口,为学校营造了活跃的艺术文化氛围,为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华师印记,希望美术学院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力量,为国家文艺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他寄语毕业生们,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善于诠释美、欣赏美,善于表达美、创造美。

  许钦松在致辞中指出,“许钦松毕业创作展奖学金”已有88所高校参加评选,华师美院自2015年加入后,至今约有150件国、油、版、雕等各类作品获得殊荣,毕业创作展奖学金也将继续为学子们的未来工作和创作铺垫基础,帮助同学们树立坚持创作的信心,为同学们在迈向工作岗位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提供更多的帮助。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同学们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一件件优秀作品。本次毕业展汇集了236名本科生和81名研究生共计317组作品,作品类型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雕塑、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实验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和首饰设计等。这些作品凝结了同学们的辛勤汗水,展示了他们对艺术梦想的追求,彰显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特色。

  美术学院每年的毕业展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长期以来,美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为抓手,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为切入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借助毕业创作的契机和毕业展览的平台,不断夯实新师范人才培养基石,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更多走在时代前列、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国家文艺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作品简介:作品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人物与城市的关系。画中的人物是作者和身边的挚友,仿佛就是校园年轻一代的缩影,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背景选择广州的特色城市建筑,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时时刻刻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对于未来的生活,我们会迷茫,会期待。更重要的是,我们仍能充满斗志地面对挑战,迸发出正能量,在这个时代中活出自己。

  作品简介:荔香端午至,浓浓乡土情,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端午至》作者来自滨海城市——阳江,海鲜、风筝、荔枝都是阳江元素,粽子、竹椅子、平安符都是家的喻义。作者在构思草图时,油然想起了家乡和家宴,恰好端午将至,灵感刹那间涌上心头。画面的中心位置是富有阳江特色的海鲜大拼盘,盘的四周画了螃蟹、皮皮虾、海鱼、猪脚姜、白切鸡、粽子、荔枝等,滨海城市的端午盛宴跃然纸上。在老师点拨下不断完善构思,最终以墨色为主来表现场景,以青墨和宿墨在生宣上层层叠加,注重晕染和勾勒相结合,让水墨交融特有的肌理来表现出人间烟火气场,画面让人触景生情、可口入心。

  作品简介:作品以“慈幼” 为情感支撑,展现儿童在安宁、温馨的家庭空间中的生活情态,运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沉淀自身的“慈幼”意识,同时愿使观者产生共鸣,进而在生活中保持对幼者的关注、关爱与尊重,发挥一己之力为幼者创造一个充满爱意的生存环境和安宁稳定的生活空间。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也将“时间”的概念元素引入画面——时间孕育了新起之秀的精彩,也积淀了陈旧事物的韵味,作品也因此取名“今夕是何年”。

  作品简介:作品以芦苇和灰冠鹤为题材,构图上保留了上中下的形式,画中的景物并非对现实景象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巧妙构思,对物象进行重新组合和构建。这种组合遵循艺术的规律性和条理性,从而创造出一个既矛盾又和谐的全新整体。在主要描绘的芦苇丛中,依然存在完整与不完整的主次对照,创造出一种视觉上出想象空间的效果。此外,在芦苇下方增添了两只灰冠鹤,在灰冠鹤的处理上,采用了一只傲然挺立,另一只采用了低头的形式,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鹤的下方也留有余地,使画面的留白空间可以平衡画面的疏密,也可以凸显主题和营造氛围。颜色上采用了黄红暖色为主,和主体物鹤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色彩较艳丽,强调色彩对比和统一,营造出气氛的热烈和对生命的震撼之感。

  作品简介:本作选材于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美食小摊档,以及穿梭在其中的忙碌却幸福的人们,并以人物群像和街景的组合营造出市井街头生动的烟火气息。画面中运用了不同的中国画技法,它们相互组合,或白描、或没骨等,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趣味性,是一幅简洁而精致的中国画写意作品。《人间有味》不仅仅是对于生活中幸福片段的集锦,也是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构想:有所为、有所乐、有所“吃”,就是人间有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希望人间烟火气能给所有人带来最温暖的力量。

  作品简介:作品名意为家乡·大地,作者选取了岭南地区的菠萝蜜、重阳木、芭蕉树作为主要创作元素。菠萝蜜和芭蕉树作为岭南地区常见的果树,其果实丰硕,象征着美满与富饶。而重阳木,则以其独特的形态尤其是一条条攀附的根茎,展现出不屈的生机与向上的活力。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并未根据现实进行赋色,而是采取了“随意赋彩”的手法,每一块颜色的赋彩都经过反复推敲。同时也听取导师潘英莲的建议,在作品中加入珠光色后,才营造出一种既和谐又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通过这幅画,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大地的眷恋和感激,也希望能够通过神秘的色彩,激发更多人对于自然和不同文化的好奇心。

  作品简介: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坐落在成都市的北大门,是一个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营品类、多种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其规模、效益均居西部集贸市场之首,荷花池地区位于城市的火车北站附近,这一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独特的交通便利性。不仅如此,曾经繁忙的成都东货运站也位于其周边,进一步增强了该地区的物流优势。因此,对于来自外地的商旅人士而言,无论是人流还是货物运输,都显得格外便捷。

  这样的地理和交通优势,使得荷花池地区,尤其是靠近二环路的那一带,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热点。每天,从凌晨的三四点钟开始,这里就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商贩们开始忙碌地准备一天的生意,货车和三轮车穿梭不息,将货物运送到各个角落。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晚上六七点钟之后,才逐渐平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品《冲!冲!冲!》中的人物原型,正是从这个繁忙的地区汲取灵感。当傍晚时分,站在荷花池路边,你能感受到这里行色各异的人物情绪。有的人下班后心情愉悦,面带笑容,仿佛卸下了一天的疲惫;有的人则在抽着烟,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神情惬意;还有的人急匆匆地想要完成最后一趟货物的配送,以便尽快结束一天的工作;而在这繁忙的景象中,也不乏温馨的画面,比如累了一整天的孩子们,靠在妈妈的身上,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荷花池地区的这种独特氛围,不仅仅是商业活动的集中体现,更是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人们在这个繁忙都市中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作品简介:作品灵感来源于学院中杂乱摆放的补光灯。画面以灯喻人,将普通的补光灯指代为最普通的人,将灯光比喻人们的视线和能量,五个不同状态和种类的灯则代表着不同状态和立场的人。在众人之中,有人特立独行,有人浑水摸鱼,有人逆流而上,有人沉寂,有人发声,就像每一盏灯都形态各异,每一盏灯的光芒都有强有弱一样。但是灯无法决定自己是怎样的灯,人可以决定自己是怎样的人。

  作品简介:作品是一系列木口木刻版画作品,通过刻刀在木头上留下痕迹进而拓印而成。该作品反映了作者儿时的幻境,画面中描绘了一个异想的夜间游乐场,而本应欢乐的场景却有着荒诞的气氛,正如作者记忆中的童年,像一场连绵的小雨,雨后仍留下无尽的潮湿。因此,作者的画面也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一种渴望冲出束缚的张力。

  作品简介:作品名来源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一段话,采用偏向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画面中的主体是三个人,作一种蜷缩的状态,关于他们的灵感是来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他们分别奉行一种“快乐、理智与道德”的处世原则,他们影射的是作者自己——一个许多情感杂糅在一起的人,但是外露出来的却是一种平静,又略带一丝犹豫的情调。画里还有像马的形象、镜子、曼陀罗花……作者不想把作品解释得过于直白,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种情绪状态,画的内容也受到了影响,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如何解读这份作品,作者认为这才是一个作品最有意思的一部分。

  作品简介:作品主要以油画颜料、木炭灰、水泥灰、沙子、炭条为主要材料,画中的人物和场景都源于作者的亲人和老家,整幅作品是在描绘作者人生这十年来对生命、生活、爱情和责任的认识和体会。

  作品简介:作者们借鉴了岭南园林中经典的叠山理水理念,同时融入了新自然主义的植物花境构思。以亚克力盒子为假山叠石,巧妙地模拟出假山叠石的形态,营造出一种自然山水的意境。同时用镜子作为流水的象征,映射出山、水、植物、苔藓的倒影,模拟自然景观中,花飞蝶舞、与流水、山石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动感的自然氛围。这种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注入了现代设计的创新元素,使之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绿地。

  作品简介:以海水分子为原型,对海洋污染的多种类型(过度捕捞、石油污染、金属污染、核废水污染)进行抽象化的食物设计表达。人们在试吃过程中,引起思考与讨论,感受到人类行为对海洋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减少此类污染的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作品简介:本设计从创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目标出发,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交互体验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开发出适合老年人的智慧交互产品。该产品分为两部分:居家场景主要使用的智能助手部分,以及外出时使用的智能手表部分。该产品设计旨在帮助老年人克服与智慧生活脱节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爱与重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使用这款专为他们设计的产品,老年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作品简介:主题灵感来源于技术浪潮下的大环境,新的科技手段的不断涌现,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静默。设计师从服饰设计的角度出发,梳理当下科技在时尚领域的发展趋势,探索如何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带动传统服饰文化复苏、传承与推广。在结构设计上,通过对彝族服饰的梳理,分析归纳彝族款式结构特征,从中提取了“擦尔瓦”披毡、半袖罩衣等元素,通过结构拆解、重组,转移等立裁实验,将传统款式结合现代审美和流行趋势,使彝族元素更具时尚、个性化。在系列设计开发中,以款式延展为出发点,结合现有的AIGC平台,探索数字化智能设计在传统服饰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对传统服饰图像进行干预,弱化服装整体的装饰性元素,结合AIGC平台下的文生图、垫图、叠图等模式展开延展,为后续的成衣设计贮备了丰富的灵感素材。在面料的选择上,选用了可塑性较强,富有年轻活力的牛仔和皮革面料,并对面料进行水洗、漂色、烫银、烂花、手工擦色、激光切割等工艺尝试,结合传统元素富化材质效果,营造斑驳质感和凸显服装结构骨位的效果。在增添服装整体复古氛围,传达传统韵味的同时,满足当代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短片,故事讲述了一名拳击手洛根因为受到伤病而一蹶不振将要退役,但在这时发现自己的拳击陪练机器人box被机器人制造公司带走并进行改造升级,洛根知道这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而选择前往机器人工厂去营救拳击陪练机器人box的故事。在营救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包括遇见了机器人公司的守卫并选择与其进行战斗。影片中有大量的动作镜头和相当多的精彩打斗,让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困难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也对拳击电影《洛奇》进行了致敬。

  作品简介:作品是一场梦境的艺术再现,以捕梦网、木窗户与AI生成的照片、视频交织而成。每一张照片仿佛从时光深处拾起,诉说着二十多岁小姨的绚烂年华,定格在家人和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场火灾夺走了她的大部分照片,只留下模糊的影像。通过现代技术,我重现这些遗失的瞬间,试图捕捉逝去的美好。

  作品简介:作品是以锁、钥匙、老物件为创作灵感来源。不知不觉中,自幼开始记忆中的锁以及成为了老式挂锁,曾经每扇门的锁已经变成了智能密码锁,我们被时代推着往前走,钥匙也不再是我们出门必带的物品。每一把锁、钥匙都是独一无二的,它锁住的门同样是无可替代的。曾看到过一句话“每一扇老门的背后,装的都是说不尽的陈年往事”,锁住的不仅仅是门还有背后的故事,独一无二的锁也像每个人的回忆,而钥匙就是触发回忆的关键词。用滴胶的形式把钥匙封锁起来,用钥匙拓印出老物件,是希望的是我们能永远记住属于自己回忆中独一无二的关键词,在智能化时代中记住那些老式门锁背后故事。

  作品简介:作品展现的是现代货轮及其承载的集装箱,展现了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和贸易脉动。画面在集装箱部分运用了多彩的色块,如红色、绿色和蓝色,打破了主体色调的单一,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层次感,表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动态与活力。希望通过作品能让观者感受到现代社会中物流和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全球经济和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作品简介:这是一幅记叙性的具象绘画作品,取材于深圳大芬美术馆的真实场景,采用光影写实手法,形象塑造力图接近逼真,画面空间具有生活现场感。作品构图严谨,笔触细腻,刻画理性,让人近看时可以感受到我的用心,画中描绘的人物表情生动,衣纹褶皱自然,形体塑造,饱满写实,让人产生一种画面近乎真实的感觉。在作品中定格的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碎片瞬间,是动态的,是转瞬即逝的。捕捉某一个典型的动的瞬间, 提炼后构成的却是具有永恒感的画面,使之达到凝固般的寂灭,画面主体形象本是在运动中的一刹,却一下子被寂静抓住,陷入静默的孤独里,这种偶然性、随机性的动,与永恒性的静非常融洽地合为一体。

  美术学院副院长周耀威表示,希望毕业展未来发展能充分发挥其在美育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向社会展示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成果。他也希望毕业生们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往前走,努力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好地展现创新创意思维。此外,同学们在毕业后要善于为自己营造创作环境,珍惜自己的创意能力,在未来烦琐的日常生活之余为创作留出时间和空间。“当你认真完成一件作品后,会忘却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心中会被成就感充盈着。”

  “在工笔画大繁荣大发展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大写意作品,是很值得引起大家关注的。”美术学院副教授刘羽珊介绍了欣赏和把握大写意与小写意的方法。大写意,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大”者,气象之大,阔笔挥写,画面气势开张;“写”者,以书法入画法,讲究线条的质感和力感;“意”者,意象表达、意境营造、直抒胸臆。不同于细磨慢研的工笔画,作为一种宣泄性的艺术手法,大写意是一挥而就、畅快淋漓的,更考验作者的功力。而小写意则较大写意更写实一些,用笔更细腻一点,在意象上更为具象一点,显得真实生动。此外,大写意和小写意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凝练概括上,无论是造型还是用笔方法,简括凝练都是必不可少的,以有尽笔墨言无穷意蕴。

  刘羽珊介绍,目前展出的《赤焰》《向阳生长》《春去夏犹清》等都是大写意的作品。其中,《向阳生长》是她的学生张腾达在一次植物园写生中创作的。粗壮的仙人掌向阳而生,气势壮大,完美表现了大写意之“大”。而在其落笔成型中,均是阔笔,生动表现出仙人掌的气韵。李琳的《春去夏犹清》中造型简练的麻雀、爽快淋漓的蓝楹花、充满力度和质感的枝干,成功构造了春夏之交的意境,生命力跃然纸上。“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刘羽珊真情祝愿毕业学子们,在新起点上继续保持和发展所积累的书法基础和写意基础,发扬华师美院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不负未来。

  美术学院教师邢蓬华表示,无论同学们选择成为一名立德树人的人民教师,还是一位给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设计师、艺术家,都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这份坚韧的品格,迎接生命的洗礼,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的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或取得多少的进步,都请回望初心,相信自己,勇敢追逐梦想,不断超越自我。也随时欢迎同学们回到母校,和老师们分享一切。

  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研究生岑成鸿回首了自己在美术学院度过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七年时光。他感恩学校和学院的栽培,师长的谆谆教诲和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在求学探索的路上,他和同学们从课堂理论到专业实践,从行业实践到学术研究,一直在积极尝试,也从中获益匪浅,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

  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曾秋雨表示,毕业创作作为大学生涯的收官之作,不仅仅是技巧与知识的展示,更是四年思考与情感的结晶。这些作品,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还有的是对未来教育的创新探索。它们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思想的火花,是向这个世界发出的响亮声音。虽然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艺术之旅和教育梦想才刚刚起航,同学们将继续用艺术点亮心灵,用教育启迪智慧,为社会贡献力量。

  美术学院国画专业2020级本科生郑伊曼创作《启程》的理念是,在毕业之际,大家会面临很多选择,但不管是哪个方向,都是往前走。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两年入伍经历。她原本是2018级学生,由于向往部队生活,义无反顾入伍。 绘画入伍前告别的这个场景对她而言,既是对两年部队生涯的一种纪念,也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出发时的初心”。这幅自画像描绘的是她入伍告别时的场景,妈妈拿着手机拍她,她穿着军装挥手笑着告别。在创作过程中,家里人、指导老师和室友对她的情感支持也是作品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23级研究生唐梓萌在手球馆中观看毕业作品展,其中,她最喜欢的作品是《樯》。这个与“社会标准”主题相关的设计作品,让她十分触动。不仅仅是这个作品,唐梓萌觉得整个作品展都很有意思,自己也想成为一名美术学院的学生,创造出精美的作品。“美院同学可以用艺术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并以这种方式给自己的本科生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画上一个句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扎实推进“双百行动”,深化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5月15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华南师范大学·封开工作站在封开县行政中心揭牌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团委和封开县委双方代表共同为工作站揭牌,并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代表授旗。校团委与封开县委、县团委、县文广旅体局、县教育局、县中学等开展“双百行动”工作推进座谈会,就教育、社会治理、产业及人才教育培训等领域达成共识。双方将以突击队工作站成立为契机,联动政府、华师、企业三方,推动校地共建精品项目落地落实,实现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接下来,校团委将深化与地方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共建联动,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依托工作站联络、支持和保障突击队团队,更好地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服务活动,为“双百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