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现场雕刻世界最大地屏北京冬奥会冰雪五环黑科技满满
本届的冬奥会是在我国北京举行,要知道我国对于这种国际性的活动一直都是十分重视的,这次也不例外,光是开幕式就震惊了世界,其中,最令人们瞩目的莫过于汹涌而来的黄河之水。
滚滚江水呼啸而来给人以视觉和精神上的巨大冲击,渐渐的,奔流不息的水流逐渐凝结成冰,一个绝大的冰立方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冬奥历史一幕幕地上演,最终屏幕上只留下2022中国北京几个大字。
这还没结束,随后冰球骤然出现,以迅雷之势穿过五环,其气势之宏大,设计之巧妙,细节之精妙无不令在座的观众以及电视前的国内外友人拍案叫绝。那么这样堪称奇迹般的特效是怎样实现的呢?
激光其实就是光线经过发射源后在特殊的环境下受激发生辐射,由于射入仪器中的光线与射出来的光线性质和效果完全一样,因此就相当于是一个克隆的过程,对原来的光线起到了放大的效果。
而激光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由于它的速度快、精度高,因此经常被用于测距、美容、激光打印甚至是手术过程中。
而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所使用到的激光雕刻工艺,实际上就是在数控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融入了激光这一媒介,当所需要的材料经过激光的照射后由于照射部位会出现高温和化学反应,因此材料也会出现相应的融化或者气化等现象,从而将固定的物体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实激光雕刻工艺并不是近几年才研发出来的,早在1960年左右,科学家们就研发出了以激光为主要原理的放大尺,通过激光的雕刻工艺来实现图像和文字的临摹复刻。
由于激光的精确度要远高于人眼,由它来复制出的成品相似度也极高,而且这种放大尺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而且操作容易,只需要用脚踩按就可以,因此这种放大尺也被广泛的用在所有行业。
而时至今日,经过了漫长的研究和进阶过程,激光技术已得到了质的飞跃,不仅仅可以实现大型图案以及立体物质的复刻还能进行大量文字和图画的储存和处理。
其实寻常的激光雕刻工艺并不是很难,但是冬奥会开幕式场景的实现却与普通雕刻完全不一样,其难点有二,一是黄河的流动,这种动态的模拟要比静物模拟难上好几倍。
二是如果想要在大型冰立方上面,完美的展现冬奥会的历史以及各项冰上运动,就要将动态画面中的人物和运动趋势与激光机的数据相对应,而在历史展示和运动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涵盖数万种不同的动作和姿态,需要的数据也十分繁杂,那么这两项难如登天的项目,中国科学家们又是怎么来实现的呢?
首先就是黄河之水,为了凸显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导演在渲染黄河水时特地选用了水墨画的风格,他们先在电脑上设置出相应的水纹特征并建设配套的模型,在形成初步图画之后,利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转化,把动画的每一帧对应为激光机的每一个点位,从而提取出对应的数据。
不过这一过程也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相应的机器提前学习水墨画的工艺和技艺特点,还需要精准提炼水流的特征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模型,光是这一步就耗费了数月,更别说接下来的点位对应了。
而且后面的历届冬奥会历史展示和冰上运动的展示更是难上加难,所有的人形和运动轨迹都必须找到准确的数据,而且光是画面数目就高达几万个,需要转化的数字信息更是多到不敢想象,其工程的浩大令人瞠目。
接下来,冰球穿过五环,破冰而出,水与冰的相互转化是运用了全方位的数字装置和24道激光刻刀才体现出来。不过仅凭这些想要完美地展现这些画面,光是激光技术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鸟巢地屏进行帮扶。
鸟巢地屏是采用LED技术打造的世界上最大的互动式屏幕,它与寻常的投屏所不一样的是,这款地屏所展现的动画效果和图像展示是需要多项工具和技术软件共同完成的,当有人走过该区域的时候,上面的图画也会发生对应的变化,利用感应器和投影效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作互动。
而且其地屏的面积也十分巨大,粗略测量都达到了10552平方米以上,内部总涵盖了40000多个电子模块,不仅仅可以精准实现动作的展示,还能够准确的通过演员的运动轨迹实现精准捕捉和互动。
其实早在2008年我国的夏季奥运会的时候就已经运用了LED显示屏技术,当时所展现的巨大画轴令世界震惊,而这一次,时隔十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仅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捕捉技术、5G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就连之前尚未接触的领域,目前也有了初步的成效,这才让这次的冬奥会表现的更出色,让世界人都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以及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以及宽广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