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研究与中期策略:新周期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再提升

  一、制造业设备投资进入加速阶段,重视新周期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再提升

  我们将资本开支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按照扩产的驱动因素不同予以划分。

  由于周期的初始阶段盈利改善并不明显,流动性则显得至关重要。2011 年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触底,2012 年开始回升, 而相应的 2012 年金切机床产量增速触底,2013 年开始回升;2018 年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触底,随后金切机床产量增速在 2019 年开始触底回升。

  本轮周期的开始也同样伴随信贷的相对宽松。1)企业中长期贷款:2020 年 3 月-2021 年 4 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均高于去年同期,增速总体保持高位水平;2021 年 4 月单月同比增长 164.6%。2)企业债券融资:2020 年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累计 44466 亿,同比+37.2%。

  2020 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增发项目拟募集金额大幅度增长。这反映融资环境的宽松。而且由于募投项目一般会使用自有资金先行投入,因此带动 2020 年企业资本开支的意愿大幅增强。

  经济回稳、经营改善、预期增强也同样催化了资本开支。1)PMI:2020 年 3 月制造业 PMI 快速回升至 52%,随后至今单月均保持在荣枯线 月工业 企业单月利润增速触底后快速回升,5 月单月年内首次恢复至正增长,12 月单月同增 20.1%,继去年 5 月转正后单月增速保持高位,2020 年制造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 7.6%。

  2020 年拟项目融资的规模超过 2019 年的细分行业有电气 设备、化工、电子计算机、汽车、食品、医药生物等。这其中电子、电气设备融资的绝对额相比来说较高,或将对设备的带动更大。

  不同行业疫情后恢复的进度和程度均不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专用设备等行业利润率先修复至正增长且全年利润维持稳定增长的水平,电气机械利润的恢复程度也好于传统制造业。

  在融资及企业利润的双重推动下,第一阶段资本开支呈现先进制造领头,传统制造蓄势 待发的趋势。从工控下游需求来看,电子及半导体、锂电等先进制造业需求疫情后快速修复且稳定增长,恢复快且弹性高。从产品端来看,低压变频器的应用偏重传统制造, 伺服的应用偏重新兴行业,因此 2020 年伺服需求增速好于低压变频器。

  进入第二阶段,下游需求开始慢慢地恢复,最明显的特征是大宗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2020 年下半年以来,钢材、铜材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开始明显上涨,PPI稳步回升,2021 年前两个月继续增长,侧面反映下游需求开始慢慢地恢复。

  第一阶段表现较弱的行业开始有所修复。2021 年 4 月,社零同比增长 18%,出口额同比增长 32%,继续维持景气趋势。企业利润上也有所体现,制造业利润增速稳步修复,计算机、电子等先进制造继续维持高增速水平,传统制造等也开始稳步提升。汽车销量也可以反映这一 点,自 2020 年 4 月销量同比转正以后,连续多个月增速同比达到 10%以上,传统行业 需求开始慢慢地回升。

  从工控行业数据也可以得见先进制造等行业需求恢复明显快于传统制造且 持续维持高景气。20Q4 及 21Q1 绝大部分行业景气环比改善,20Q4OEM 行业中除了烟草机械行业,别的行业需求均实现同比改善,半数以上行业同比增速超过 10%。

  2021 年 1-2 月的宏观、中观、微观数据继续呈现高景气趋势,这一趋势或将持续,第三阶段或正在开启。

  通用自动化设备下游对应几乎所有制造业, 其景气度状况会随制造业资本开支波动。另一方面,基于大部分国产通用设备的进口替代在未来 3-5 年内仍将继续推进,以及产业升级推动的设备更迭,自动化行业又有其自身运行的周期性。自动化市场从 2018Q3 开始走弱,受疫情影响 20Q1 出现短暂的波动,至 20Q2 开始重启复苏周期。按此推算 2021 年全年自动化景气有望持续。

  根据产业规律,下游需求回升,供给侧改革后上游原材料产能供给不足带动价格持续上涨, PPI 逐步抬升,而随着上游原材料产能逐步提升,供给平衡,PPI 开始回落。原材料价格下降,需求持续的情况下,有助于增厚中游设备的利润,从而带动企业持续进行资本开支。目前 PPI 仍处上行通 道,中游设备利润或将持续。

  先进制造和传统制造均呈现向好趋势。2021 年前三个月,去年定增融资较多的计算机、 电子、电气设备依然维持较高的融资规模。先进制造的需求带动有望持续。传统制造等稳步恢复,在低库存水平下有望逐步开启补库阶段。

  海外经济修复确定性高。海外制造周期呈现明显的筑底特征,尤其是美国。从 2020 年 底的数据分析来看,美国制造业的主要指标库存及产能利用率等均显示出筑底特征,制造业上行周期有望启动。

  随着疫苗接种预期向好及防控措施常态化,全球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进度也在加快。从制造业 PMI 来看,自 2020H2 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 PMI 基本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全球经济修复确定性较高,随着全球实体经济复苏,2021 年制造业有望保持较高景气。

  同时,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按照产能利用率分位数来看,自 2016Q4 以来的区 间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位数为 94%,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国内生产与消费端修复较为同步,而美国等海外经济体存在生产修复慢于消费的情况。两者叠加之下,海外供需产生非常明显缺口。

  长期来看,制造业竞争力是我国出口持续增长的核心动能。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形成支撑。过去数十年,我国制造业“内需集聚升级”的进 程持续推进,研发支出占比和生产效率均在不断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整体增强。疫情期间,由于海外产能受限,部分订单移至我国, 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或形成替代粘性,海外份额后续可持续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开启,优势制造业出海机遇值得持续关注。而下游制造业受益全球需求稳步增长, 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带动上游设备及零部件景气持续。

  2020 年,由于疫情因素机床工具行业一季度营收出现大幅度地下跌。但随后海外疫情扩散叠加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内制造业开始承接海外需求带动制造业整体景气度上行。机床工具行业受益明显,营收累计同比跌幅逐月收窄,总体呈现低开高走的修复趋势。2020 年全年机床工具行业营收同比仅下降 0.5%,金属加工机床消费量同比仅下滑 4.48%。

  国内机床行业正趋向高端化发展,首先是国产替代。2019 年以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国产机床产业链提高自供率的需求迫切,叠加国产机床尤其是民营机床产品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竞争力增强,最终带来国产化的持续提升。其次是数控化率,国内新增金属切削机床的数控化率已由 2008 年的 19.80%提升到 2020 年的 43.19%。当前中国的数控化水平明显偏低,未来空间较大。

  对国产机床厂商而言,由于机床生产难以实现自动化以及用户粘性较强,短期内整体赶超海外龙头厂商难度较大。传统的“薄利多销”模式对机床行业失效,而依托重点产业进行突破是一条已被验证的道路。

  创世纪借助国内 3C 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契机, 3C 专用机床迅猛增长。基于对 3C 业务周期性波动的判断,公司调整资源投放,2017 年后借助在 3C 领域的人才储备、技术积累、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制造优势,以立式加工中心产品作为突破口加快在通用机床领域的布局。公司由此形成了一条由专用机床向通用机床的发展道路。 当前公司通用机床市场开拓已取得显著效果,集中资源重点打造的立式加工中心系列产 品,实现了连续三年销量翻番。

  科德数控是国内五轴联动机床龙头,核心部件自制率高。公司集中资源聚焦航空航天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在与其相关的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整机、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随公司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公司正在以基础共性技术为核心,逐步实现向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工程机械等诸多领域拓展的目标。下游民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降本增效,使其对高端制造装备尤其是五轴联动数字控制机床的需求慢慢地提升。公司五轴卧式加工中心在 2020 年实现销售 3821.42 万元, 占高端数字控制机床收入的 22.25%。

  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 37.3 万台,同比下降 11.6%。在智能生产和自动化的推动之下,2014-2019 年工业机器人在全世界内的销 量累计增长 85%。预计 2021 年将看到全球自动化项目和机器人需求的复苏,中国市场 从 2020 年 2 季度已开始恢复。

  就中国而言,2019 年工业机器人销量为 14.1 万台,同比下降 8.77%,其中国外供应商比中国供应商受中国汽车行业业务下滑的影响更大。20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9.1%,行业增速逐季提升。

  埃斯顿是国内工业机器人顶级规模、技术最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公司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坚持内生与外延并重。公司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本体领域龙头,也是国内核心部件自主化程度最高的机器人厂商之一。随着定增的落地,公司新业务布局有望加速推进,同时财务成本也将显著下降。在 CLOOS 加持下,公司有望与更多龙头装备厂商展开合作,焊接机器人份额将快速提升。

  全球范围内,激光行业有两大发展的新趋势贯穿始终。1)从非激光到激光:2018 年全球机 床消费量为 810 亿美元,其中激光切割设备约为 60 亿美元,占比有望逐年提升。2)从传统光源到光纤激光:高功率工业激光器中光纤激光器已成为当下主流,占比有望逐年 提升。

  2020 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收入 692 亿元,同比增长 5.2%,预计 2021 年激光市场收入 770 亿元,同比增长约 11%。2020 年中国工业激光市场收入为 432.1 亿元,同比增长 11.8%。预计 2021 年工业激光市场收入为 480 亿元,同比增长 11.1%。

  2020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额为 94.2 亿元,同比增长 14.0%。国产激光器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24.4%和 16.6%。预计 2021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额为 108.6 亿 元,同比增长 15.3%,进口光纤激光器品牌份额将继续下降。

  目前 4000W 以下的中低功率激光切割设备每 1000W 价格已经低至 12 万,高功率激光切割机每 1000W 价格已低至 15 万。低廉的价格也进一步刺激了行业需求, 激光切割在向更多行业渗透。激光切割设备的新增需求大多数来源于于替代和更换。目前激光切割设备对传统的接触式机床的 替代量为 2.7 万台/年,若考虑传统钣金设备的保有量仍在扩大、实际更新寿命少于 10 年及激光替代比例仍将提升,则替代量有望达到 4 万台/年。考虑激光切割设备 3-5 年的更新周期,则更新需求将达 2 万台以上。预计 2025 年激光切割设备销量将超过 6 万台, 增长空间大。

  近 5 年来光纤激光打标机出货量保持 35%以上增速,2019 年销量已达到 20 万台。 由于 2019 年终端需求放缓及上游脉冲激光器大幅降价,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下滑 18%,14-19 年复合增速为 15%。

  随着 5G 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汽车“国六”快速实施,我国消费电子、物联网、 家居、汽车产业对光纤激光打标机需求将会促进释放,激光打标机在各行业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驱动力依然强劲。叠加脉冲激光器和光栅光纤等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打标机成本持续降低,市场需求获得更大的激发和释放。

  受益于激光技术进步和激光器价格下降,激光焊接设备在各行业渗透率逐步的提升,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旺盛。与传统的电弧焊接技术相比,激光焊接具有众多优势。决定激光焊接质量的核心要素是激光器能量控制及焊接工艺技术。

  从具体应用来看,国外激光焊接以汽车应用为主,而国内激光焊接是近几年发展起来。随着近两年来激光器大幅降价,新的焊接应用场景也在打开,手持激光焊呈现大幅度增长。随着动力电池行业需求的继续增长以及激光焊接的渗透率不断的提高,预计未来 5 年激光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25%。

  光伏发电前景可期,行业中长期成长趋势明确。从能源结构看,未来煤炭、石油占比逐步下降,以光伏、风电为主的非化石能源有望迅速增加,且未来光伏也有望成为全世界发电装机第一大来源。预计“十四五”规划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占比有望提升。伴随技术持续升级,未来平价后光伏装机规模将不再受补贴总额束缚,装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下游扩产旺盛,设备企业新签及在手订单旺盛,支撑今明两年业绩增长持续。去年国内疫情影响弱化后行业需求快速复苏,大尺寸慢慢的变成为主要流行趋势,下游厂商对盈利能力更高的大尺寸硅片加速布局升级。下游需求复苏叠加大尺寸升级驱动行业扩产加快, 预计 2020 年 PERC 扩产幅度或超100-130GW。行业扩产旺盛趋势延续至今年,1 季度下游 PERC 产能继续扩张,光伏设备龙头公司新签订单迅速增加,且后续订单能见度较高。下游扩产持续旺盛背景下,光伏设备企业目前新签及在手订单饱满,将有力支撑龙头设备厂商今明两年业绩增长持续。同时新设备订单释放有望助力设备公司毛利率提升。

  新技术迭代加快,PERC+、Topcon 新技术有望规模化扩产,设备企业受益明显。在多种电池技术路线中,当前 PERC 电池技术成熟,且效率成本综合优势仍较明显,目前下业扩产仍以 PERC 电池为主。降本提效是光伏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下游厂商积极地推进电池新技术研发。

  一是以 PERC+、Topcon 为主的 PERC 电池升级技术。PERC+、Topcon 的技术升级 能更加进一步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并延长 PERC 生命周期,同时,PERC+、Topcon 基于 PERC 电池技术基础,产线兼容性较高,不需要全部替换设备。

  以行业龙头公司为示范,随着 TOPcon 效率和成本优势不断的提高,TOPcon 路线发展将更为清晰,有望成为下一轮电池片规模化扩产技术之一。对于光伏设备企业而言, TOPcon 电池单 GW 设备投资额在 2 亿左右,高于当前 PERC 的 1.3-1.4 亿元/GW,相较 PERC 电池,核心设备增加硼扩、LPCVD 以及激光设备等。TOPcon 单 GW 设备投资额高于 PERC,光伏设备设备市场空间有望显著提升,与 Topcon 相关工艺流程变化的企业有望受益更多。

  二是异质结电池新技术。HIT 电池具有效率提升潜力大、降本空间大、双面率高、低光致衰减等优点,并且更适合薄片化、大尺寸趋势,对比目前多条高效电池路线来看,HIT 也是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之一,且中长期有望成为主流技术。但对比当前电池效率和成本水平,HIT 电池目前的量产效率相对 PERC 并未形成明显差距,但长期提效空间明显;而从成本端看,受制于设备、材料国产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目前 HIT 电池的成本 仍然明显高于 PERC,这也是短期限制 HIT 规模化量产的原因。

  目前 HIT 的设备、材料国产化和产 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国内规划的 HIT 项目已超越 40GW,预计 2021 年实际扩产或达 10-15GW。从布局企业来看, 不仅是行业内的企业在积极地推进,同时,产业外资本也在加速布局,希望能够通过 HIT 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由于产业外资本没有 PERC 存量产能的顾虑,一旦 HIT 性价比优势确定,扩张速度有望大幅加快。而随着 HIT 电池规模化量产时代开启,光伏设备市场规模大幅度的提高,设备厂商有望率先受益。

  整体来看,我们大家都认为光伏行业中长期成长前景明确,目前行业扩产旺盛带动设备企业新 签及在手订单饱满,将有力支撑设备龙头今明两年业绩增长持续。同时,降本提效为光伏行业永恒主题。一代技术、一代设备,新技术迭代加快,设备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据中汽协,2021 年 4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1.6 万辆和 20.6 万辆,产销同比分别增长 1.6 倍和 1.8 倍。新能源车产销形势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

  据乘联会,4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18.4 万辆,同比增长 214.2%,零售销量达到 16.3 万辆,同比增长 192.8%。1-4 月累计批发销量达到 66.3万辆,同比增长 287.5%, 累计零售销量 60 万辆,同比增长达到 265.6%。4 月是国内车市的传统淡季,但新能源车产销环比相对平稳,为二季度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 年 4 月欧洲 7 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维持在 16%左右,高于 1-2 月,欧洲渗透率提升 的趋势持续向好,碳排放政策的约束力切实提升。预计欧洲全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 180-200 万辆。当前欧洲对电动车产业支持态度坚定,欧洲市场正如 2013-2016 年的中国市 场,在强补贴的政策刺激下,新能源车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且持续超预期;美国市场特斯拉销量保持高位,且剔除特斯拉后,美国传统车企已着实开始贡献增量。美国市场将开始慢慢地爆发。

  近两年看,新能源车产业由此前的中国市场主导、政策周期性波动,走向了全球市场共振,而中国市场也正式由政策周期进入了由消费拉动,预计行业将持续高景气运转。预计未来国内与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将维持 30%以上的增长, 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需求将达到 336GWh,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需求将达 到 474GWh。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海内外新能源汽车景气度共振,电池厂产能利用率提高,叠加相对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电池厂陆续融资,具备了扩产能力,因此电池厂再次进入扩产通道。

  今年至明年,国内的锂电池厂将加快扩产招标,奠定了国内锂电设备需求的基本盘,而明年开始,海外锂电池厂需求慢慢地爆发将带来重要的增量,预计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国内和海外电池厂将接力扩产,锂电设备订单将持续超预期。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疫情逐渐受控,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对半导体的需求慢慢地恢复。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需求旺盛,半导体供需持续紧张,使得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在今年 1-3 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 13.2%、14.7%和 17.8%,中国大陆市场 1-3 月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12.4%、18.9%和 25.6%,全球半导体需求加速向上。

  半导体硅片出货量为全球半导体需求的先行指标,2021Q1 全球硅片出货量同比增长 14.3%,环比增长 4.3%,0 达到 33.37 亿平方英寸,验证了行业需求旺盛。

  随着疫情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恢复,以及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起的产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对半导体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而晶圆厂的扩产常常要一段时间周期,因此预计今年全年半导体行业都将维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半导体供需紧张的情况下,下游晶圆厂与封测厂产能紧张,加快扩产。

  2020 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 16%,创下 689 亿美元的新纪录,预计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将继续增长,2021 年将达到 719 亿美元,2022 年将达到 761 亿美元。2020 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是资本开支的领先地区,中国大陆强劲的晶圆代工和存储器制造投资使得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

  随着疫情后数字化转型、5G 的普及、车用半导体提升、快充的普及以及对供应链的担 忧等,对成熟制程特别是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成熟制程的晶圆厂维持较高的 产能利用率,尤其是 8 寸晶圆厂产能持续紧张。2007 年后 8 寸晶圆厂产线 寸产线,国外主要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已停产 8 寸设备,二手设备供给有限,导致现在 8 寸产线难以扩产。

  在先进制程与海外有较大差距,同时 8 寸及 12 寸成熟制程的产能与需求存在持续的缺口的情况下,内资晶圆厂 8 寸与 12 寸成熟制程的扩产提速。成熟制程对设备的技术方面的要求相比来说较低,并且部分国产设备公司仍生产 8 寸的新设备,国 产半导体设备有望在成熟制程的扩产中占有较大份额,充分受益。

  半导体测试设备技术壁垒在半导体设备中相对更低,国产半导体测试设备公司已在模拟测试机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并正向中端和高端测试机突破。半导体测试设备具备了品牌性,通常是由 IC 设计企业指定测试机的品牌,再由下游晶圆厂和封测厂采购。因此, 已经取得技术突破的国产半导体测试设备公司,将有望随着国内 IC 设计行业的发展而 共同发展。

  芯片设计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资产很轻,主要靠人才,并且芯片更新迭代较快,产品具有爆发力,从产业转移的难易程度上来看,芯片设计比晶圆制造更容易。近几年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数量迅速增加,2020 年达到 2218 家,其中大基金成立后在 2016 年有明显跃升,2019 年科创板开板后 2020 年有明显跃升。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销售额也逐步的提升,超过了制造和封测成为占比最大的行业。伴随着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大陆在全球芯片设计领域的份额将逐步扩大,将给国产半导体测试设备公司带来非常大机会。

  行业需求结构多元化,推动行业周期弱化,中长期波动式向上增长。2021 年一季度行业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挖机、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和塔机等产品全线快速地增长,销量高增的同时,市场对行业景气持续性及景气拐点的关注和担忧仍存。

  对比两轮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本轮行业超长景气周期的问题大多在于:一是需求结构多元化,二是市场参与主体的专业化和理性化。两个因素一同推动了本轮行业的长景气周期,尤其是需求结构多元化,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后续走势。从需求结构来看,工程机械行业需求可大致分为新增采购需求和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新增采购需求与施工总量、施工场景变化、使用习惯和机器替人等因素相关,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则 与设备保有量、环保政策等相关。设备更新需求成为主导,同时,下游终端领域中,基建、地产的需求占比相比上一轮周期下降,而新农村建设、机器替人和出口等需求占比则持续提升。

  机器替人属性凸显,小微挖崛起空间巨大。随着多种属具的发展,小微挖能够最终靠安装多种属具来实现功能的扩展,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在本轮周期中小挖的销量增速整体高于中大挖,主要得益于新农村建设以及机器替人属性的增强。从挖机销售结构来看,微挖(6t 及以下)销量占比由 2010 年的 16%提升 至 2018 年的 29%,同期,小挖(6-20t)的销量占比由 24%提升至 29%,2018 年小微 挖销量合计占比约 58%。国内市场目前微挖销量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镇化进程尚有空间,中大挖设备有望波动式向上增长。相对于小微挖设备的人工替代属性,中大挖设备下游主要使用在于基建、房地产、矿山等领域,下业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伴随宏观经济转型及内生增长动能增强背景下,长久来看,基建、地产投资增速中枢或逐步下移。我国城镇化率在上世纪 80 年代后开始加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尚未饱和,未来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城镇化率的提升将为中大挖以及其他工程机械设备持续衍生新的需求。中长期来看,由于下游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波动性,中大挖设备销量或呈现周期波动式向上增长。

  存量老旧设备更新替换空间巨大,环保排放标准升级驱动更新加速。截至到 2020 年底,挖机的 8 年、10 年保有量分别为 142.5 万台、182.2 万台,且 挖机 10 年保有量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分机型来看,大、中、小挖设备的保有量分别为 100.4、54.1 和 27.7 万台。按照不同阶段排放标准做划分来看,“国 二”及以下的挖机保有量占比接近 60%;汽车起重机中,“国三”及以下设备占比约 50- 60%;泵车保有量中,“国三”及以下的老旧高排放设备占比也在一半以上。重型车辆开始执行“国六”排放标准,2022 年底,非道路移动机械“国 四”的排放标准也有望实施,环保新规有望加速老旧设备更新淘汰。在新排放标准陆续升级的同时,下游建筑施工公司对进场设备要求提升,以及新机降价也刺激了计算机显示终端对设备升级换代的需求。在庞大的存量基础上,渐进式的更新需求释放将有力支撑行业 需求,助力平滑工程机械的周期波动性。

  同时,由于本轮周期为设备更新换代周期,不一样的产品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差异导致其更新周期存在错峰,挖机先行进入更新换代期,未来混凝土机械、汽车吊、塔吊等更新后周期的产 品增速将更高,且未来两年还在更新高峰期内,且持续增长确定性更强。

  全球化拓展加速,海外市场成为新成长空间。国际化视角来看,国内工程机械龙头经过长期的积累,产品质量和技术能力已达到与外资龙头品牌比肩的水平,同时,销售渠道建设、全球化产能布局日臻完善。目前,国内企业全球份额仍旧较小,未来海外拓展空间广阔。随着龙头全球化拓展由量变进入质变阶段,叠加海外疫情提供难得机遇,出口销量有望迅速增加,从而为行业提供重要增量需求。

  展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行业本身仍旧存在周期性,但伴随机器替人趋势增强、城镇化持续推进、环保驱动设备更新换代以及出口加速等因素,多元化的需求结构下行业周期波动有望弱化,或波动式向上增长。当前,行业需求仍旧旺盛,设备开机小时处于高位,全年工程机械行业景气持续。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规模庞大,为万亿级别赛道。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统计数据, 2018 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销售额达到了 1100.80 亿美元,按销量规模,全球主要工程机械市场整体需求处于复苏态势,特别是中国市场持续增长的较大拉动,预计 2019 年全球市场规模仍在扩张。

  全球分区域来看,欧美、中国市场占据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规模近三分之二。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规模分布不均,各区域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阶段、建筑结构及形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挖机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细分赛道,且挖机占行业价值比重仍在不断的提高。在工程机械众多产品分类中, 挖掘机为其中最大细分商品市场。2020 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价值总额为 977 亿美元, 由于疫情等原因同比下降 11%。以价值计量来看,挖掘机价值占比达到约 62%,以此 计算,2020 年全球挖机市场规模达到约 606 亿元,2020 年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为 104.6 万台,同比下降约 10%。从销量占比看,挖机销量占比由 2010 年的 44%升至 2020 年的 64%。同时,在中国市场的工程机械产品结构中,挖掘机的占比由 2010 年的 30%提升至 2020 年的 72%。挖机作为工程机械应用场景范围最广、价值量最大的核心品种,由于其应用场景广泛、且机器替人属性慢慢地加强,未来其市场地位有望继续提升。

  国产龙头全球份额持续提升但占比仍比较小,龙头全球化拓展加速。伴随近年来全球竞争力增强,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如徐工集团、三一 重工等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但 2018 年徐工集团、三一重工在 50 强榜单企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仅约 4.8%、4.6%,绝对份额占比仍比较小。国内工程机械龙头经过长期持续海外布局,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为代表的龙头公司已形成研发、制造、 销售的全方位全球化布局体系,伴随全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国内龙头全球化拓展加速打 开新成长空间。

  国内注塑机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按照 2018 年国内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约 300 亿元进行估算,2018 年行业前 8 市占率合计约为 58%。 根据塑料机械年鉴的排名,海天近年来持续为国内第一,第二梯队内的企业包括伊之密、 震雄集团、博创智能等。其中,伊之密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和积极的销售策略,近三年行业排名持续上升,未来有望继续提升市占率,坐稳国内塑机第二梯队龙头。

  从行业百家企业的数据分析来看,上轮周期行业高点为 18 年 10 月左右,按照 3-4 年一个大 周期来看,行业复苏的拐点已在 20Q3 左右出现。去年初疫情出现导致上半年行业探底程度加深,也为后面行业反弹蓄力。目前来看,下游纺织服装企业利润稳步回升,资本开支也逐月恢复。出口方面,2021 年 1-3 月我国缝制机械产品累计出口额 6.9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44.50%。其中,工业缝纫机出口量 106.73 万台,出口额 3.2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3.84%和 26.44%,为近年来一季度工业缝纫机出口额最高值。出口的恢复更加夯实了行业的复苏节奏。

  与工程机械行业不同,叉车行业下游应用比较广泛,单一行业的贡献度并不突出。行业整体上与制造业、仓储物流行业 相关度较高,其中,制造业应用占比约 50%左右,仓储物流应用占比约 20%左右。

  从终端应用领域看,叉车行业景气趋势与下游制造业、仓储物流行业周期相关,历史复盘来看,行业大概 3-4 年为一个周期,16-19 年为最近一轮周期。20 年开始,同时叠加了制造业资本开支进入上行周期,以及海外出口加速的驱动因素,行业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行业需求景气持续,预计 2021 年 叉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产品来看,叉车电动化趋势依旧,受益于环保、电商物流和机器替人等因素,电动叉车增速有望继续领先行业。

  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公司强者愈强。叉车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同时,产品技术变革较小且壁垒相对不高,在产品质量和技术的基础上,行业竞争更多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控制、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近年来, 随着龙头综合竞争优势不断凸显,行业集中度呈现持续提升趋势,同时,在今年原材料涨价背景下,中小企业承压较多,具备规模效应、供应链优势的龙头公司市场占有率还将 提升。

  声明: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己检查相关联的内容。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重要】9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95.3小时,同比增长6.9%;其他4个地区小松工时同比变化为“2增2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