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忆切割成为资本工具:《人生切割术》第二季如何戳中9亿打工人的终极恐惧?
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职场中,数据指出,中国职场人年均加班时长已达到令人震惊的400小时之后。生活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下,打工人们在下班后往往选择关掉思维的开关,尽情享受生活。然而,这样的理想状态是不是真的可行?近日,AppleTV+出品的美剧《人生切割术》通过其独特的设定,深刻探讨了这一问题。
《人生切割术》自2022年首播以来,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与视觉效果赢得了广泛好评,并在第74届艾美奖中获得14项提名。如今,该剧如同一剂强心针,第二季于1月17日回归,引发热议。本剧的核心设定是记忆切割术,一个可以将工作人格与生活人格完全分离的实验。看似让打工人类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轻松转换,实则在更深层的问题中,给予了观众们深思。
在名为卢蒙的大公司中,一系列惊悚的实验不断展开。接受记忆分割术的员工通过植入芯片,被迫将工作自我(‘内我’)与生活自我(‘外我’)隔离。外我享受生活,而内我则在公司中被世俗化为无时不刻工作的工具。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技术,你愿意接受吗?
当我们细思极恐,卢蒙宇宙的背后隐藏着资本操控的种种手法:记忆芯片的物理控制、忏悔室的精神驯化,甚至是对创始人基尔·伊根近乎宗教的崇拜。在这里,员工们不仅在工作上被束缚,甚至在思想与意识上都受到控制。类似现实中的互联网大公司文化,OKR系统、狼性文化将员工心理压得喘不过气。
剧中,男主马克为逃避失去妻子的痛苦而接受手术,然而当他发现已逝妻子居然以另一个身份在卢蒙工作时,整个人格的分裂性与情感的悖论瞬间浮出水面。这不禁让人深思:爱情究竟是基于记忆还是灵魂?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之间有一个‘替身’在工作中与你相对等,这样的关系又能否长久?自网络公司禁止办公室恋情的现状更进一步反映了对“数字劳工”及其人格权的漠视。
这一切使得第二季的剧情更精彩,探讨了技术如何改造人的基本存在。通过对崭新的技术如脑机接口的引入,使我们意识到,未来的异化或许并不仅仅是时间剥削,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格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打工人的‘内我’开始享受无休止的加班时,真正在外层世界生活的‘外我’又能有什么反抗的意志?
在观众中,这部剧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的讨论与思考,许多精彩的细节成为了经典的反思场景,如忏悔室的循环,纸条吞咽的失败等,都令观者不寒而栗。甚至在弹幕中,我们显而易见诸多引发共鸣的评论,如“这不就是我司晨会”的调侃,也许在每个打工人心中,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职场真实。
正如剧中主创所言:“我们并不是在预言未来,只是放大了当下的1%。”而这1%或许便是现今社会中最真切的反映。当我们嘲笑戏中角色时,是否早已自愿戴上了数字镣铐?是否已在资本的操控之下,失去了谈论人格和自由的权利?
当观察者与参与者的角色颠覆时,我们便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假如真的有这种记忆切割术,你会愿意接受吗?在这个被称为职场“生存战”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还有意识去选择真正的自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