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_投资促进

  万平方米,以吉林省中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激光净化技术为依托,同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大型国企、央企配套合作,生产激光净化污

  激光净化污设备利用激光束的高能量和高聚焦性,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物体表面的清洁工作,清洗速度比传统方法快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具有无损性、环保性、高精度等特点,并且适合使用的范围广,不但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设备清洗,还能够适用于建筑物、雕塑、文物等大型物体的清洁保养‌。

  激光技术作为现代高端制造技术,为中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2025》明白准确地提出,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增材制造(3D打印)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稳定的需求量开始上涨及良好的政策环境,都表明中国激光产业具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目前在我国激光设备中,按收入算,切割占比41%,应用最为成熟,但2021年我国激光切割设备销量约为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的12%,渗透率仍较低。其次是焊接、打标占比13%,激光焊接渗透率更低,成长空间更大。

  2023年中国激光设备市场总体稳中向好,我国激光设备市场出售的收益达到910亿元,同比增长5.6%。2024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出售的收益达965亿元。

  2019年至今,中国激光加工设施出口数据一路向好。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自2019年我国激光加工设施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以来,两者差距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激光加工设施出口额达137.59亿元,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进口额46.09亿元,持续下降。能够准确的看出,随着近两年国内激光设备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2023年激光加工设施的出口数量直线上升,达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与进口数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中国激光产业规模慢慢的变大,市场慢慢的变大,国内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势在必行。目前中国市场,国内激光企业占据的份额虽然不断在扩大,但在激光设备方面,德国通快依然是全球激光设备的制造龙头,当前与其还有明显的差距。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中占据优势。目前对激光加工的要求越来越智能化,打破了原来单一激光打标机、焊接机、切割机等设备,逐渐趋向智慧化工厂、自动化产线。

  当前,激光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一方面功率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精细度逐步的提升,皮秒、飞秒激光技术逐步成熟和产业化。多方面的发展势必会壮大许多产业,甚至孕育出许多新兴的产业。激光产业的未来应用要着重关注超快激光的广泛应用、激光清洗在航空航天的应用、激光三维五轴打破国外的垄断、激光3D打印已逐步形成的规模化市场等。

  激光清洗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但具备开创性清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线年代。随着激光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新型激光器的涌现,如高功率激光器、脉冲激光器等,激光清洗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提升了清洗效率并扩展了应用范围。

  激光清洗机是一种基于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的清理洗涤设施。它利用高强度、高频率的激光束照射物体表面,使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吸收聚焦的激光能量,进而产生振动、熔化、蒸发、燃烧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以此来实现污染物的高速有效脱离。

  激光清洗机行业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激光器、冷水机、控制管理系统等核心配件的生产与供应,其中激光器作为激光清洗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清洗机的整体性能和效果。中游则是激光清洗机的加工制造企业,这一些企业负责将上游提供的核心配件进行组装、调试和测试,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激光清洗机产品,并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售后服务。下游则是激光清洗机的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加工、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这一些行业对激光清洗机的需求一直增长,推动了激光清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激光清洗机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这大多数表现在激光器的选择与设计、控制管理系统的优化、清洗工艺的创新等方面。由于激光清洗技术涉及光学、电子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企业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研发技术和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预计2030年全球激光清洗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2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2.2%。全世界内激光清洗机生产商最重要的包含Trumpf、大族激光、IPG Photonics、华工激光、CleanLASER、翔明激光、惠特科技、Laserax、圣同智能、德龙激光等。2023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71.0%的市场占有率。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Medium Power (100W to 500W)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66.2%的份额。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Automobile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37.7%的份额。

  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的转型以及下业对高质量、高效率清洗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旺盛,激光清洗机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预计未来几年,随技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市场的深入拓展,该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激光清洗机将朝着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优化激光参数、提高清洗效率以及开发新型清洗工艺等方式来逐步提升清理洗涤效果;同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实现智能化清洗和远程监控等功能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不局限于当前技术,如入驻企业有创新技术,则采用入驻企业技术,该技术分析仅作为参考。

  激光清洗技术:激光净化技术主要利用激光束直接照射物体表面,通过光能转换为热能,使污垢瞬间蒸发、气化或分解。根据污垢的类型和性质,激光净化技术能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激光清洗是利用激光束直接辐照工件表面以去除颗粒和薄膜;湿式激光清洗则是在清洗表面施加一层薄薄的液膜或介质膜,通过液膜受热产生气泡爆炸的冲击力去除污垢‌。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全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智能装备包括: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装备等增材制造装备、超快激光等先进激光加工装备等。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到要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文化、旅游、景观、商显等领域,推动AMOLED、Micro-LED、3D显示、激光显示等扩大应用,支持液晶面板、电子纸等加快无纸化替代应用。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聚焦汽车、新型显示、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智能家电、纺织等新区年产值达到千亿元产业或1-2个主导产业,由所在省(市)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

  《吉林省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提出,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方面推进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药物制造、农药制造、兽药制造、染料与涂料制造、橡胶制造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改造,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引导基金除采取参股设立子基金的投资方式之外,也能采用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方式;对新引进的合乎条件的招商项目,依照国家、省现行税收政策,享受税收减免。对吉林市贡献率较大的项目,依据《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文件精神,由有关部门协助企业依法合规申请税收减免;设立工业公司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进“6411”产业体系中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支撑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鼓励引进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起的产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推荐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吉林市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油页岩等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大。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水电资源充沛,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个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组成。年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中等水准的1.8倍、北方城市的5.4倍,既可充分发展水电项目,也具备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各地区风电的等效满负荷上网小时数主要分布在2000小时-3300小时区间不等。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太阳能总辐射量在4800-50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全市各地区辐射量基本相同。年日照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发电小时数1320小时。吉林市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作物秸秆及林业加工剩余物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条件优越。其中:农业秸秆资源年产量653万吨、林业资源年产量150万吨,均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条件丰富,区域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为发展核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前期已在舒兰亮甲山、蛟河松江以及桦甸点将台进行了核电项目选址,同时就推进核能供热小堆项目进行了研究,具备一定的开发核能资源基础。

  全市电源装机容量672.1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吉林市高新北区规划总面积为108平方公里,已经批复面积31.5公里,目前已经建成约60%,主要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服务设施用地、部分农业设施用地等。

  吉林市高新区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吉林高新区现有各类工商企业5000余户,“四上”企业170余户,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40余户,科技公司孵化器10个、众创空间5个,是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面对未来发展,吉林高新区实施“435”发展的策略(做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四个主导产业;培育“大装备、大医药、大数据”三大产业集群;形成“500亿级开发区”产业规模),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活力、经济活力、生态活力、社会活力标杆地,打造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高水平发展引擎,以昂扬姿态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高新。

  吉林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激光净化产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具备丰富的工业废水和污泥处理需求,为激光净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吉林省中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可以为项目提供产业支持,该公司营业范围包括光学材料开发、光电一体化设备和光电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限分支机构经营)、销售等,企业具有发明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7项,商标4项,已完成了3100多项工艺成果转化,可以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这些院校开设了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可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吉林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显著,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比来说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吉林高新区区位优势显著,是吉林省构建的长吉图开放先导区的核心区之一。交通便利,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快捷,距吉林火车站仅5公里,通过环城高速公路可与中国高速公路网连接,距吉林龙嘉国际机场68公里。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智力资源丰富,创业文化浓郁,服务产业发达,适于创新创业。

  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利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现有4号厂房,建设激光净化污(淤泥)设备生产线;二期建设激光研发中心1栋、试验检验车间1栋、生产厂房3栋、宿舍1栋、综合服务楼2栋、库房2栋以及配套设施。

  本项目总投资为84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7960万元,流动资金26040万元。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175000万元,利润21875万元,投资回收期6.8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6%。

  激光净化污(淤泥)设备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设备,其生产项目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吉林市乃至全国的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随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激光净化污(淤泥)设备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将一直增长。该项目的建设将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对高效、环保的淤泥处理设备的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激光净化污(淤泥)设备的生产项目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激光技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等。

  吉林省在激光产业正采取战略布局,该项目有明确的企业依托,激光净化污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这些产业的发展将逐步推动吉林市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良好、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强、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区,曾荣获全国先进高新区、全国实施火炬计划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吉林高新区目前管辖面积近130平方公里,由高新南区、高新北区等部分所组成,呈现南北两翼协同发展格局。

  2024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1亿元,增长10.5%,高于全市3.6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2位,全面彰显了吉林高新区发展的良好势头。未来将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加快重塑百亿级产业体系。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构建“3+1”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冰雪文旅装备、专用成套设备等领域,构建装备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相关新闻